玛格丽特·撒切尔 一个超凡绝伦之人 作为1979年-1990年之间的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改变了英国,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遗产可与马克思、毛泽东、甘地和里根等人相媲美。 Apr 8th 2013, 16:13 by A.W. and R.C. 若论主政唐宁街10号的时间,有多位首相同玛格丽特·撒切尔一样长,甚至还有人超过了她;至于赢得大选的次数,也有不少人与玛格丽特·撒切尔一样——托尼·布莱尔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是,作为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首相,撒切尔女士(后被称为撒切尔夫人)是唯一一位在其一生当中被冠以“主义”的唐宁街10号的主人。她留给后人的是一整套的政治理念。如今,她的这套理念仍在从华沙到圣地亚哥再到华盛顿的上空回荡。 这是一套什么样的理念呢?在撒切尔夫人的例子中,理解她政治理念的最快方式通常是通过她的手提包。1975年,当她为在保守党大会上发表她的首次党魁演讲做准备时,她的撰稿人曾试图引用林肯的话来激励她: 激励弱者,不可削弱强者, 欲谋繁荣,不可废弃俭德, 优惠工人,不可奚落雇主。 话音刚落,撒切尔夫人已从她的手提包中掏出一份印有同样内容的老传单。“这正是我想说的,”她说。 这是对她的思想的一个公允的总结。撒切尔夫人相信,社会必须去鼓励创业者和实干家,并对他们的行为给与回报。只有他们才是创造财富的人,没有了他们所创造的财富,政府不仅帮助不了弱者,甚至有可能一事无成。撒切尔夫人认为,只有通过鼓励民众储蓄并且量入为出的办法,国家才能繁荣;在她看来,奢侈浮华(甚至借钱消费)是通向毁灭的道路。撒切尔主义的核心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外加一个信奉自由主义的经济。 对撒切尔夫人来说,她的这套体系既具有经济方面的意义,也不乏道德的作用。这套体系抗衡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邪恶”帝国。尽管苏联在1989年的崩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撒切尔夫人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尽管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政治斗争中对自己的信念进行了微调。但是,实际上,这些信念自她在家乡形成后就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她出生于1925年,家乡格兰瑟姆是一个位于英格兰东部的城镇,父亲阿尔弗雷德·罗伯茨是当地的一家杂货店店主。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她,父亲对她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她的父亲是受人尊敬的中产阶层中的一员,即马克思主义者所嘲笑的那种小资产阶级。在担任镇议员的26年间,作为一名虔诚的卫理公会派教徒,罗伯茨议员向她灌输了节俭、自助和勤劳的思想。父亲在道德和政治上树立的榜样打动了年轻并且永远真诚的玛格丽特。 进入牛津大学后,这个聪明女孩依靠勤奋获得了化学学士的学位。在牛津大学求学时,为了加入当时还自视甚高并且具有贵族气息的保守党,她开始积极参加该党的政治活动,她开始同自己卑微的出身拉开距离,并同一名成功的商人、同时也是她政治生涯的赞助者——丹尼斯·撒切尔结为夫妇。为了获得安全席位的议员资格,她一边接受律师培训,一边四处拉票,同时还按照要求在衣着和讲话口吻等方面有所改变。从此,她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拥有乡间别墅,而且孩子们都在高级寄宿学校上学,本人也具有保守思想的中上阶层妇女。她在1959年以伦敦北郊芬奇利区的安全席位议员的资格进入议会,随后又很快地在1961年晋升为政府的一名副部长。 就在她把家乡格兰瑟姆远远地抛在身后的时候,战后的新英国也在逐渐远离那些陈旧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在二战期间,英国完成了向左转的巨大变化,结果导致克莱门特·艾德礼领导的工党在1945的大选中大获全胜。这是一个以战时被迫实行的集体主义为基础的政府。艾德里上台后开始在工业领域实行国有化,并且引进了国家福利制度。对于深受上世纪30年代失业大潮之苦的政客来说,全民就业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中压倒一切的目标。 就像她那个时代的几乎所有有抱负的政客一样,撒切尔夫人也沿着这条路走了下去。但是,为了实现“全民”就业,之后连续几届政府,不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执政,他们都不得不使用更加微观的方式介入经济,他们不仅要制定工资还要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通常被认为是保守党所代表的私人企业和经济中的自由精神挤占得几无立锥之地。撒切尔夫人尊崇的知识分子——弗雷德里希?哈耶克在1944年警告说,这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和政客中,对哈耶克的事业表示大力支持的只有伊诺克·鲍威尔和基思·约瑟夫等寥寥数人,他们虽然人数不多,却被指责为具有危险思想的异见人士。从撒切尔夫人方面来说,她在这一时期还沉浸于自己的仕途升迁。在1970年——1974年间,她被任命为爱德华·希思政府的教育大臣。希斯虽然在执政初期试图在经济管理方面引进更多的自由市场手段,但是随着失业率超过100万人这一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标准,他的态度不得不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在此之后,为了降低失业率,政府大力鼓励消费,以至于通货膨胀率到达25%,而民众也开始囤积食品。 正是在这个时候,撒切尔夫人完成了到撒切尔主义者的转变。在基思·约瑟夫“只有自由市场手段才能拯救国家”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撒切尔主义开始形成体系。对1975年那个年代来说还十分激进的这些政策,成为了她今后15年的政治议程。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撒切尔夫人对英国自1945年以来的衰落深感不安。此时的英国不仅已经不再是一个帝国,而且到上世纪70年代时,她甚至已经不再是一个引领欧洲的强国。基思·约瑟夫的见解似乎是止住衰落,甚或是扭转衰落的一种方法。英国当时所急需的就是重新回归到创业和自立的价值观。 因此,撒切尔夫人把自己化身为一位来自格兰瑟姆的家庭主妇。她一改那种大惊小怪,头戴帽子,项挂珍珠保守贵族夫人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厨房里穿着围裙,嗓音更为优雅,孜孜不倦教导人们要量入为出,不要铺张浪费的家庭主妇。虽然她还在阅读着她的海耶克(同时,她还常常自豪地从手提包中把书拿出来给人看),但是正是这种崭新的亲民风格使她成为一名胜者。 夫人不转弯 1975年,撒切尔夫人以较大的优势击败希斯,赢得了当年的保守党党魁选举。这是英国政治史上妇女所获得最高职务。她的职务和干劲,以及她的双胞胎孩子(一男一女;她甚至连生孩子都那么有效率),这一切使她看上去就像是雪莉·康兰在这之前一年所写的那本畅销书中的“女超人”。俄国人曾试图把她讥讽为一位“铁娘子”,结果事与愿违。撒切尔夫人不仅喜欢这个绰号,而且还利用这个绰号为自己的加分。 但是,她也有谨慎的一面。她清醒地认识到不仅其他政党持反对的态度,就连自己政党中的大多数人不也支持她的新政。她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把自己的支持者安排在几个关键的位置上,同时还尽量不提出与过去决裂的激进政策。由于工党在1978年-1979年的“不满意之冬”中失去了对工会中传统盟友的控制,民众对该党的不满日渐加剧,撒切尔夫人依靠这些有利条件,在1979年的议会大选中再次获胜。 然而,就在上台后不久,她立即就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本色。为了控制资金供应,她采取了两项与战后正统做法形成决裂的政策:一是消减政府开支,二是允许汇率自由浮动。同时,她还消减了工业补贴,把众多企业劈到墙角。在全球衰退的背景下,她的政策导致英国失业率急剧上升。到1981年,失业人数超过300万。在英国的许多城市中,投掷燃烧弹的抗议人群同警察发生公开的冲突。 这段时期是撒切尔夫人政治生涯的低潮期。一时间,她成为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首相。大多数同僚希望她做出让步,但是她异常坚定毫不动摇。她冲着这些人高呼:“如果你们想来个180度的大转弯,你们就去转弯好了;反正夫人是不会大转弯的。”她把所有那些想要改变立场的温和派全都踢出内阁,同时还把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提拔进她的内阁。在衰退最为严重的1981年,政府预算案含了更多的开支消减,从而进一步压制了需求。 她正是由此而赢得了坚决果断的名声。1982年4月阿根廷入侵福克兰群岛。在经济尚处低迷的情况下,这一事件给她的政治命运带来了转折。震惊和气愤过后,她派出一支军队以期重新夺回这个距离英国8000英里的南大西洋岛屿。她表示,她准备保护岛上居民选择英国国籍的权力,并且对阿根廷的独裁统治表示出不能“容忍”的态度。她的这番话在因数年的失败主义和退却而心灰意冷的英国民众心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重新夺回该岛使她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这场胜利加上工党在迈克尔·富特领导下运气欠佳,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的大选中第二次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凭借这一胜利,她开始对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实施关键的步骤。1984年,撒切尔夫人拉开私有化大幕。在这一轮改革中,英国经济中的巨无霸,如英国电信、英国航空和英国天然气公司都被出售给私营部门。政府鼓励个人入股,创做出至少可以称之为“全民资本主义”的画卷。 在消灭了南大西洋的敌人后,她调转枪口,把目标对准了“国内的敌人”。英国广播公司、各个大学以及各地的地方政府纷纷倒在她的攻势下。但是,她的主要目标是有组织的工会。当时,这些工会——特别是在阿瑟·斯卡吉尔领导下的全国矿工工会(NUM)——的人数已经达到100万人,国家失去了对他们的管理。 在希斯执政时期,全国矿工工会一直都以武装斗争的策略来要挟国家。双方的最后摊牌不可避免。1984年-1985年冬季,这一时刻终于到来。当时,全国矿工工会的罢工持续不断。撒切尔夫人称,这是一场事关如何管理滥用工会权力的管理权之战。她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最终战胜了矿工,而且从此彻底解决了工会问题。从英国的角度来看,这场胜利是她一生中所完成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些政策的胜利使得她连同罗纳德·里根一起,成为世界范围内复兴资本主义的最杰出拥护者。在她的领导下,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渡过了最为惬意的一段时期,同时两人之间也是互诉衷肠,各表爱慕之情。她是一位立场坚定的冷战斗士。经常是她走到哪里,哪里“铁幕”后面就会出现暴动,哪里就会成为自由的论坛。 被逼下台 撒切尔夫人的第三个任期是唯一一个给她带来个人屈辱的任期。不过,正如她在自己忙碌的退休生活中所喜欢说的那样,这些屈辱并不是英国选民带给她的。进入第三个任期后,在内政方面,撒切尔夫人着手对福利制度的内部运作进行改革,试图在医疗和教育的“提供者”之间引进竞争,并且把日常事物决定权也交给了学校、医院和私人医生(从而引起了那些心怀不满的当地政府官僚的抵制);在外交方面,她面对的是“欧洲问题”。当时的事实是,(她曾经对之持欢迎态度的)欧洲共同市场正在转变成一个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团结的欧盟。 撒切尔夫人在内政改革方面的遇到的对手远比斯卡基尔狡猾。全国教师工会等中产阶层的工会组织和英国医生联合会等享有盛名的行业组织指出,在公共部门的实际开支仍在上涨的情况下,撒切尔夫人的做法是在竭力瓦解国家的福利制度。当时,许多中间派选民的神经已经绷紧,而保守党的高层议员也陷入不安。一时间,“他们的民众”都在抱怨“那个女人”如何如何。 欧洲问题使这种不安愈发严重。对于英国这个隔着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与欧洲相望的国家来说,这向来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当时已经分裂为亲欧派(他们认为与欧洲的融合是自由贸易的必然代价)和疑欧派(他们担心创造出一个欧洲大路上的超国家)的保守党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尤为困难;同时,布鲁塞尔日益膨胀的野心也使弥合分歧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除此之外,撒切尔夫人的风格也变得日益霸道起来。在第三次获胜后,她不仅越来越喜欢以“我们”来自称,而且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她任用极少数的追随者来制定政策,把普通议员晾在一边。同时,她还好习惯性地询问同僚是否是“我们中的一员”,就连支持保守党的《每日电讯报》也指责她是一个“布尔乔亚式的优越论者”。 1989年10月,因对撒切尔夫人试图消弱由他制定的更随德国马克的政策感到十分不满,财政大臣尼格尔·劳森挂印而去。后来,她又强迫保守党通过一项“人头税”,要求贵族和普通民众都要为他们所接受的当地公共服务支付完全一样的资金。她对欧洲问题发表演讲时的口吻也日益高调。1988年,她在布鲁日演讲时曾这样说道:“我们尚未成功缩减英国的大政府边界,却眼睁睁地看着其又扩展到整个欧洲的范围水平。”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策略失误迫使保守党最后不得不劝她自己辞职下台。这是一个以下犯上的行为,它不仅深深地刺激了撒切尔夫人,也使保守党在以后的一代人的时间内大伤元气。1990年11月,在她拒绝同意欧洲单一货币时间表后,从1979年起就一直在撒切尔内阁担任要职的杰弗里·豪宣布辞去副首相的职务。在他提交辞呈后,豪就同撒切尔夫人共事之难发表了一番出人意料的讲话。他说:“这就像把你的击球手派出去只是为了让别人发现一样,在第一个球被打倒的时候,他们的球也在球队队长宣布比赛已经结束之前被击碎了。” 随后,当时在保守党内最有人缘的左派对手迈克尔·赫塞尔廷立即开始对撒切尔夫人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撒切尔夫人在第一轮投票中过关,但是她没能逃过第二轮投票:当时,她的内阁成员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来拜访,最后终于以政党的利益为由说服她辞职下台。 影响深远 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撒切尔夫人的最大遗产同自由的传播息息相关——同苏联那种最为臭名昭著的形式的集权主义的失败相关,同自1945年以来就进入退却过程的经济自由主义传统的复兴相关。她做到了意识形态的确定性与全球声望的相结合,确保英国在苏联崩溃的过程中扮演了一种与其在全球重要性不成比例的角色;她是自温斯顿·邱吉尔以后受到全球主要大国领导人认真对待的第一位英国政治家;她是东欧反对派政客们心目中的女中豪杰。她同“亲爱的罗尼”肩并肩阻挡苏联扩张主义的意愿促成了克里姆林宫的新思维;同时,她对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一位西方能够与其打交道之人的坚定信念也同样促成了冷战的终结。 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革命传遍全世界。世界进入后共产主义时代后,各国诚心诚意地采纳了她的私有化政策:截止1986年,俄罗斯对18000家工业企业完成了私有化;印度废除了英国费边主义的另一项遗产——牌照制度,一大批成功的企业脱颖而出;在拉丁美洲,各国政府纷纷引进市场私有化。不管这些国家的管理是好成坏,他们都以英国为学习的榜样。 在英国国内,她的遗产更加复杂,因而毁誉参半。她是一个真正的保守党人,她使得保守党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保守党已经不再是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她的势力范围已经退缩到英国南部和城市郊区,同时还差一点失去苏格兰、威尔士和北部城镇地区。相比她的继任者约翰·梅杰,托尼·布莱尔从她的革命中获取了更大的利益:随着工会组织的消弱和左派的不得人心,托尼·布莱尔得以重塑他的政党,并且成功地把工党的势力范围扩大到英格兰中部地区。1997年,他在大选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开启了13年的新工党统治。 她还是一名大政府的反对者,尽管在她的主持下,政府的职能有了很大的扩展。她对占据多数城市议会的左派人士是如此的痛恨——同时,还必须加上他们的罪恶是如此的臭名昭著这一条——以至于她付出了比任何一位战后首相都要多的努力,达到了用一个更加紧密的限制与约束之网把它们管制起来的目的。她没有时间去实现具备真正权力和真正责任的民选市长这一观念。同光荣地实现了去中央化的美国相比,英国更接近于高度中央化的法国。 然而,她的成就不容否认。她走到了她的导师基斯·约瑟夫的对立面,她喜欢把自己的政策称之为“棘轮效应”,即国家会因为她尚未获得更多的权力而得益。除了在2007年-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政府曾短暂地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之外,国家对工业企业再也没有实行过收归国有的政策,同时也没有再次实行过挑选赢家的政策。 多亏了她,英国的政治重心才得以急剧右转。20世纪90年代的新工党曾总结说,他们只有采纳撒切尔主义的核心理念才能将工党从废墟中拯救出来。托尼·布莱尔也曾这样说道:“我们认为,经济活动最好留给私营部门。”无论是托尼·布莱尔还是他的继任者,都不再梦想着回到国有化和不受束缚的工会权力的时代。 撒切尔夫人的深远影响将继续存在下去。这不仅因为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还因为她所提出的问题仍在困扰着我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节制之后,英国还得继续前进。赤字问题已经完全暴露出来,而某些企业(这次是银行而非制造商)与政府之间也存在着过于密切的联系。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她所打造的撒切尔主义仍旧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对当今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
discomize 发表于 2013-4-9 13:41
This is not just because she was a divisive figure
这不仅是因为她是一个决定性的人物
(divisive 估计看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2 19:18 , Processed in 0.07898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