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战争 历史的开篇 对日本野蛮占领的抵抗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 Jun 22nd 2013 |From the print edition 《抗日战争,1937-1945:求生之搏》 1937年,当日本军队逼近中国首都南京时,中国政府的一位高官周佛海在日记中记述了弥漫京城的恐慌。他估计南京将毁于战火,其结果就是:“中国从此将无历史,”他这样写道。 日本的侵略确实造成了惊人的破坏,但正如拉纳•米特在他这本新书中所示,中国的历史不仅没有随南京城的陷落而终止,这场战争反而从多个方面促成了现代中国的诞生,成为一块锻造一个新国家的砧铁。他的这部关于中日战争的著作史料详实,观点新颖,富于启示。 19世纪30年代,正在走向工业化的欧洲与古老的中国迎面相撞,其他历史学家们将英国炮舰来到中国的这一时刻视为现代中国的纪元年。但米特先生(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却认为这场中日战争更为重要,因为这场战争使中国陷入史上最弱状态。“战争境遇使许多中国人突然有了中国的概念及个人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这对他们更为重要,影响更为深远。” 米特先生的这本书并没有详述每一场战役的进程,这可能会让军迷们感到失望了。但这本书不是一部军事史籍,它记述的是中国人的战时体验,探讨的是现代中国人身份意识产生的起因,研究的是将决定21世纪亚洲形态的一种关系的产生根源。这本书记述的是中国在试图重获亚洲中心地位时所经历的一场生死存亡的危机。 这也是一本地地道道的故事书,讲述的是一个尽管获胜希望十分渺茫但依然英勇抗争的故事。中国是一个被忘却的二战盟国。在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四年多时间里,中国几乎是独自与日本战斗。法国在1940年屈服了,但中国没有。中国政府撤退到内地,沿长江一直退至重庆。这场大撤退后来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见图)。中国政府在重庆继续进行抵抗(尽管有时表现无能,但通常还是勇敢的),直到1945年光复。 一山难容二虎 亚洲以往从未有过强大的中国与强大的日本同时出现的局面。两国间的复杂关系始于19世纪中叶,其时日本乐于接受西方,而中国则持排斥的态度。日本成为现代国家后,就成了中国改革派效仿的榜样,也成了中国反对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革命者们的避难地。20世纪早期赴日的留学生中就有孙中山与蒋介石。前者领导了1911年的革命,而后者则在20世纪30年代领导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 日本的帝国野心膨胀后,显然中国就成为其扩张的目标。1931年日本占领了满洲,一个良师变成了压迫者。全面的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米特先生在叙述这场暴行时毫不吝惜笔墨,书中充斥着战争的血腥。但他更多地是描绘中国人的反抗,解读至今仍影响中国人思维的那段历史。 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人有士兵、传教士和记者。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与奥登(W.H. Auden)是两位英国作家,他俩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后于1938年来到中国。衣修伍德的日记散发着欧洲进步人士在与法西斯战斗中所共有的自豪之情。他写道:“今天我与奥登达成一致,认为我俩应该留在汉口,此时此刻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这里更吸引我们了。”而此时汉口在日军的猛攻之下生活苦不堪言,大多数中国人想要逃出该城是一票难求,他们渴望逃出汉口,到任何地方去都行。这场战争中1亿中国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20%)流离失所,1500万中国人死于非命。 米特先生的这本书之所以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是因为该书大量采用了中国人的原话,而不是引用外国人的描述。蒋介石的日记,中国记者的报道,还有属于中产阶级的中国人逃避战乱的记述,这些都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作者巧妙地将这些记述揉进这部抗战史书之中。我们都知道硫磺岛战役,但在西方又有谁听说过台儿庄保卫战呢?中国士兵在这场战役中用肉搏战击败了优势的日本军队。然而对这场战役的记忆仍将影响亚洲历史的走向。我们了解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二战关键时刻的所思所虑,但几乎没有人听说过熊先煜这个人。他当时是一位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保存下了为阻止日军推进而炸开黄河大坝时所记下的日记。近一百万中国人死于这场洪灾。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心一阵剧痛。河水汹涌而出,似万马奔腾。” 这场战争对中国影响深远,而且仍然是理解今日中国人强烈反日情绪的关键因素。米特先生认为,这个国家不仅是一个被忘却的盟国,而且也是一个受到这场战争最深刻改变的盟国。英美在上世界50年代再次进入繁荣时期;苏联虽然在战争中几近崩溃,但挺了过来。而受到“连续猛击,脚步踉踉跄跄”的中国尽管始终没有投降,但其原有的旧体制已被摧毁了。 作为旧体制象征的是蒋介石及他领导下腐败的国民党。为抗击日本,旧体制与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进行了合作。当1945年胜利到来之时,显然这种体制不可能继续维系下去了。毛勾画出一个更加清廉,更加引人向往的新中国框架。但他很快就背弃了这一建国方略。在随后爆发的国共内战(1945-1949)中毛获得了胜利,再加上随后开始的冷战期间的高压政策,这些因素使记述中日战争,但没有包含共产党人英雄事迹的内容都被剔除。 这些史书的内容是有失公允的,米特先生的书对它们进行了一些修正。然而死于这场中日之战的人们在九泉之下始终不得安宁。中国的领导人们依然将这段历史视为敲打这位邻居的棍子。现在的中国处于强势地位,中国如何对待这位曾经的老师与敌人,这对于打造21世纪的地区格局至关重要。 |
coolfool 发表于 2013-6-23 16:09
[Original]: But the ghosts of the war with...
[Translated]: ...人们
[Comment]: 灵魂
dqzxf 发表于 2013-6-23 16:20
陈毅有诗曰: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呵呵,玩笑。
shadoweing 发表于 2013-6-24 17:33
楼主你好,个人理解,觉得第一段可以这样翻译
AS JAPANESE troops advanced on the Chinese capital of Na ...
李天歌 发表于 2013-6-24 18:07
他当时是一位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保存下了为阻止日军推进而炸开黄河大坝时所记下的日记。
这只是他写了日记 ...
李天歌 发表于 2013-6-24 18:07
他当时是一位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保存下了为阻止日军推进而炸开黄河大坝时所记下的日记。
这只是他写了日记 ...
李天歌 发表于 2013-6-24 18:07
他当时是一位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保存下了为阻止日军推进而炸开黄河大坝时所记下的日记。
这只是他写了日记 ...
李天歌 发表于 2013-6-24 18:07
他当时是一位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保存下了为阻止日军推进而炸开黄河大坝时所记下的日记。
这只是他写了日记 ...
李天歌 发表于 2013-6-24 18:07
他当时是一位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保存下了为阻止日军推进而炸开黄河大坝时所记下的日记。
这只是他写了日记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2 19:20 , Processed in 0.10474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